纪念园中讲故事的“红军祖父”

由来:新华通讯社军支社·我国军号 创作者:于晓泉 刘一诺

“那时候山里有一种山野菜,叶嫩、茎脆,有一点苦涩味,红军把这类山野菜作为‘正餐’,用于维持生命。这便是我手上的‘改革菜’……”夏初时候,在海南省定安县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的解读房内,一位身穿红军服饰的老年人又一次向参会者叙述起了红色故事。
老年人叫王学广,2022年84岁,是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幼儿园园长,都是这儿的责任解说员。1996年,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完工扩大开放。2001年,从本地大农场离休的王学广,挑选留到母瑞山做一名红色故事解说员,一讲便是21年。
夏初的母瑞山映出凉爽,葱翠的树林中,王文明、冯白驹的塑像静静地伫立在纪念园中间。王学广的叙述,将大家的心绪带返回那一段艰难的岁月。
母瑞山被称作“琼崖革命斗争的摇蓝”。1928年至1933年,面对敌人的2次规模性围歼,王文明、冯白驹等革命先辈,恪守母瑞山革命根据地,取得成功储存改革火源。
1932年秋,对手对母瑞山开展第二次大规模的“围歼”,在恶劣的环境下,红军战士们靠山野菜充饥,以树根、细麻绳为衣,睡在偏矮湿冷的洞穴里,坚持了8个月。突出重围取得成功时,这支最初100多的人的团队仅存25人。
“历经土地改革、抗日战事、中国解放战争三个历史阶段,琼崖革命根据地军警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了将近23年武装斗争,‘23年红旗不倒’,写出中国近代历史上辉煌的一页。”王学广解读道。
“第一次掌握母瑞山改革革命史,我就被这些革命烈士的事情深深地触动了。”谈起挑选变成解说员的缘故,王学广说,“想让每一个赶到母瑞山得人都掌握这一段历史时间,让母瑞山的红色故事散播得更广。”
因为让解读深得人心,王学广一次次重走红军路,依次踏遍母瑞山最深处9个红军主题活动遗迹,深层次红军以前驻守的黎村苗寨,发掘出很多新鲜关键点融进讲演稿中。
“对于不一样参观考察人群的要求,王幼儿园园长曾将讲演稿开展过11次大幅改动,梳理出20min、30min、35min和60分钟4个解读版本号。”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工作员李攀朝说,“不论是哪个版本,他都能娓娓而谈,一气呵成。”
出任解说员后,王学广还各自走入海口市、三亚、琼海市、万宁市等地,总计为28万余人讲的是5000多场红色故事。
“1961年我参加工作来到这里,见证了母瑞山从一个交通出行阻塞、经济困难的小村子,变成现在这个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。”王学广说,“如果人体容许,我要将红色故事一直讲下去。”
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旁,代表“23年红旗不倒”的雕塑作品,好像一面在风中展会宣传的红色旗帜。(完)

(新华通讯社军支社·我国军号制作)

作者:用户投稿,本文内容均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zyw158166@163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1rtmc.com/4967.html